三条簪,作为福州地区独有的传统女性头饰,其独特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为深入了解三条簪承载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福建农林大学“福簪”文化先巡队于11月2日赴福州市三坊七巷三条簪文化展览馆、三坊七巷三条簪妆造馆开展调研活动,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制作工艺和象征意义,为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提供有力支撑。
以传统技艺探三条簪文化之源
在观展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了解到,关于三条簪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和口述历史。其中最为流传的一个传说是与明代嘉靖年间的倭寇侵扰福州城郊有关。不甘屈辱的福州农村妇女为了御敌,在身上携带着短小锋利的铁器。后来,为了携带方便和隐蔽,她们将这种小铁器改制成铁簪子,插戴在发髻内,既美观又具有一定的震慑力。这一传说赋予了三条簪以勇敢和自卫的象征意义。而另一种说法是,三条簪是“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后,由晋朝妇女“五兵佩”的习俗演化而来。这种头饰在福州地区流传甚久,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但不论是哪一种说法,三条簪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都无可否认。由此,小组成员对三条簪承载的意义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福州妇女爱国爱家的精神,以及她们在艰苦环境中展现出的勇敢和坚韧感到深深敬佩。无怪乎冰心先生在《故乡的风采》中盛赞道,头戴“三把刀”的女性,在俊悄上,在勇健上,举世无双,远超欧美,堪称“天下之最”。
以三条簪演变窥见社会历史进程
通过实地走访三条簪妆造馆,体验三条簪妆,小组成员亲身感受到三条簪的精美,同时也了解到三条簪的制作技艺精湛,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传统上,三条簪多为银制或白铜制,簪身扁平如剑,刻有精美的花纹。制作过程中,匠人需要精心挑选材料,经过熔炼、锻造、雕刻、打磨等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出精美的三条簪。三条簪材质随着时代演变产生从铁制到银制或白铜制的变化,这反映了社会审美观念的不断演变和提升;在清代,三条簪成为城郊劳动妇女的标志,但也因此被都市居民所鄙视,这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对立。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复兴,三条簪逐渐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福州地区通过非遗展演、沉浸式体验等方式推广三条簪文化,让这一传统头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三条簪也成为了福州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
在现代社会中,三条簪不仅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更成为了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桥梁。它展示了福州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底蕴,也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包容性的发展。
以创新创造开辟三条簪未来之路
在探访展览馆时,实践队了解到福州三条簪的大火离不开2024福州“三条簪”妆造文化活动,此次活动将非遗文化与千年坊巷相结合,举办非遗快闪、国潮秀、妆造文化展、非遗妆造体验等活动,让游客沉浸体验福州三条簪文化魅力。除此以外,为了传承和发展三条簪文化,福州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通过非遗展演、沉浸式体验等方式推广三条簪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头饰。另一方面,积极培养新的手工艺人,传承和发展三条簪的制作技艺。同时,还注重将三条簪与现代审美和实用需求相结合,创新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小组成员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到三条簪技艺通过创新运用到文创产品的制作中,衍生了许多相关饰品,与精美的传统服饰搭配,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喜爱。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小组成员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传统技艺的珍贵性。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三条簪文化,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讯员 任永群 邢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