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金鑫 罗俊贤 代雪)
7月3日,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的“小院子大作为”实践队走进佛镡镇东坂村。这片被誉为“中国河鲀第一村”的土地,在河鲀产业的带动下焕发独特生机,实践队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探寻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之路,感受“一尾河鲀富一村”的生动实践。
一、生态养殖:鱼虾贝共生的“东坂智慧”
东坂村的河鲀产业,离不开负责人戴云峰的深耕。刚踏入养殖基地,戴总便热情接待实践队,详解其“独家秘籍”——生态混养模式。在连片的养殖池里,河鲀、日本对虾、花蛤并非孤立生长,而是形成天然食物链:鱼虾贝产生的有机物质相互滋养,构建起闭环生态循环。
“这种模式一举多得。”戴总介绍,一方面提高了饵料和水域利用率,另一方面通过自然调节减少病原爆发,降低药物使用,从源头提升河鲀品质。正是凭借这份“生态底色”,东坂村的河鲀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成为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二、全链发力:从养殖到深加工的“价值跃升”
河鲀的价值,远不止于鲜活产品。戴总带领实践队走进加工区,揭开产业链下游的“多元图景”:即食产品货架上,河鲀罐头、河鲀零食等因便捷美味广受青睐;实验室里,河鲀提取物被应用于美容护肤品,以独特功效开辟新赛道;酒窖中,醇厚的河鲀酒融合河鲀风味与酒香,成为当地特色伴手礼。
“从塘头到舌尖,从食材到美妆,全产业链让河鲀‘浑身是宝’。”戴总表示,完整的产业链条不仅延伸了价值,更带动了村里加工、包装、物流等配套产业发展,为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让“河鲀经济”惠及更多家庭。
三、创业之路:从“摸石头”到“立标杆”的坚守
座谈中,戴总向队员们分享了创业的艰辛历程。早年投身河鲀产业时,他曾面临“三座大山”:资金短缺难以扩大规模,技术瓶颈制约养殖成活率,市场对河鲀的认知偏差导致销路不畅。“最难的时候,我带着样品跑遍全国,一遍遍讲养殖技术,一点点拓市场。”
凭借对产业的热爱与执着,戴总一次次突破困境:引进先进养殖技术、建立标准化体系、打造品牌形象……如今,东坂村河鲀产业从“小打小闹”成长为“全国标杆”,他的故事也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无数像戴总这样的创业者,用坚守与拼搏铺就的道路。
四、以青年担当,赴乡村振兴之约
“东坂村的故事,体现了产业振兴的力量。”实践队队员表示,从生态养殖的创新到全产业链的布局,再到创业者的坚守,东坂村用河鲀产业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注脚。
此次走访不仅增长了水产专业学生的专业见识,更明晰了青年一代的责任:“小院子大作为,就是要像戴总这样,扎根乡村、深耕产业,用知识与担当,让更多乡村在产业振兴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