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维护领域再传捷报:在中远海运”新浦东号”集装箱轮的清洁作业中,国产”深蓝一号”智能水下机器人交出亮眼成绩单。第三方检测数据显示,该船完成清洁后执行上海-洛杉矶航线时燃油消耗直降11.3%,单船年减排二氧化碳达4200吨,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船体清洁技术已实现从理论突破到产业实效的关键跨越。
五小时锚地作业改写行业效率标准
这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试验于舟山锚地展开。在18米水深、0.8米浪高的作业环境中,”深蓝一号”仅用5小时28分钟(含设备布放回收)便完成2800㎡船体表面清洁,清除藤壶/牡蛎硬壳86kg、藻类生物膜35kg、淤泥油污210L。最令航运界关注的是,机器人精准清理了螺旋桨毂、舵叶等传统人工难以触及的死角区域,船长李振邦在实时监控中感慨:”原本需要停航3天进坞的作业,现在趁装卸货间隙就解决了。作业数据对比显示,传统干船坞清洁需船舶停航7-15天,而”深蓝一号”实现了”零停航”维护——船舶在锚地即可完成清洁,不影响正常运营周期。这种”即插即用”的作业模式,彻底颠覆了航运业延续百年的维护逻辑。
中远海运集团发布的测算报告揭示了技术革新的经济价值:若全船队应用”深蓝一号”,年燃油成本可缩减1800万美元,相当于单船年均节省超50万美元。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其环境效益——全船队年碳排放减少8万吨,按森林碳汇标准换算,相当于种植440万棵树,为全球航运业应对IMO(国际海事组织)碳强度指标(CII)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